早在四五千年以前,就有原始先民在珠海这块土地上开发、繁衍、生息,春秋战国时期,珠海地区属百越之地,前221年隶属南诲郡番禺县,汉初,赵佗占三郡,自立为王,建南越国,珠海地区属南越国。西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复置南海郡,珠海地区属南海郡番禺县地。晋至陈朝隶属东官郡,隋朝隶属宝安县,唐代隶属东莞县辖。当时在今山场村设立文顺乡,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。宋朝以后,因这里盐业和银矿业兴旺,开始在山场村设置香山镇。至绍兴二十二年(1152年)设置香山县,隶属广州府,沿至元、明、清三代。明末在前山筑城池,称“前山寨”,既是军事要塞,又兼管澳门和前山行政、外交事务。1553年,葡萄牙人占据澳门,澳门逐渐发展为东西贸易、文化交流的中心,大批移民迁入邻近的珠海地区,辛亥革命以后,香山县隶属广东省。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。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1930~1934年中山县政府设在唐家。1949年10月30日,珠海内陆地区解放,1950年8月3日万山群岛海岛地区解放。1951年1月,从中山县划出鸡头角、涌口山、 万山群岛、淇澳岛,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、五涌、一涌、龙穴岛(现在均属于广州市南沙区),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、固戊、蛇口、盐田、外伶仃岛、佳蓬列岛等组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,后改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,隶属珠江专署(珠江管理区建于1952年,1992年设广州市珠江管理区。珠江华侨农场先后归中侨委、省华侨管理局、广州市农场管理局等管理,2008年2月,广州市撤销珠江管理区,设立广州南沙区珠江街道办事处[2],万顷沙、五涌、一涌、龙穴岛现在均属于广州市南沙区)。1952年12月,设立中山县渔民区,管理现在珠海市的香洲、唐家、万山群岛、担杆列岛等沿海地区,区政府设在唐家。1952年7月,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,同年10月在唐家镇设立渔民区人民政府,管理48个大小岛屿和海湾。为加强海边防管理,发展渔农业生产,经政务院批准,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,从中山、东莞、宝安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及140多个岛屿,成立珠海县,县址设在唐家湾,隶属粤中行署。珠海自此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。
1955年珠海划为边防区,设立上涌、下栅边防检查站和发边防居民证,1956年底,撤区并大乡,并将中山县的翠微、康济、造贝、下栅、官塘、东岸六个小乡划入珠海县。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,不久全县成为一个大公社。1959年3月,中山、珠海合并为中山县.8月成立珠海工委。1961年4月,恢复珠海县,县址设在香洲镇。1961年4月,恢复珠海县建制,县址设在香洲。1979年3月,国务院批准成立珠海市,1979年3月5日,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。1980年8月26日,珠海经济特区设立。下设一区(唐家)、二区(前山)、三区(三灶)、四区(万顷沙,现在属于广州市南沙区)。1980年8月,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十五次会议批准,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。特区面积先是6.81平方公里,1983年扩大为15.16平方公里,1988年扩大到121平方公里。1983年5月,斗门县划归珠海市辖。1984年6月,在原珠海县范围管辖区域设立香洲区,为县一级建制。以后珠海境内由广东省管辖的红旗、平沙农场划归珠海,2010年是珠海30十周年庆。命名
珠海位于珠江口的西南部,因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。唐宋以前,西北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处于五桂山(今中山市境内)以北,珠海全境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岛。 珠海印刷厂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,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释义。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,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“珠海”。在《唐氏族谱》上,有人取名为“唐珠海”(明朝永乐年间)。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《校歌》中,其歌词有“前环珠海,后枕鹅峰”之句。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“珠海”之称。因此,建县时,称之为“珠海”。珠海印刷厂星彩印刷专业拼版印刷,网络接单,为您节省成本时间